东京很热
从日本回来两周了,图也修得差不多了,可以来聊聊我印象中的日本和这趟旅程了。
我们从小的书本和影视里,日本人的形象不外乎尖嘴獠牙,张口“八嘎呀路”,或者肥头大耳任人手撕。我们一方面仇视着他们,另一方面却又深受他们文化的影响。
动漫游戏
像我这么三次元的人,小时候也是看日本动画片和漫画的,比如七龙珠、足球小将、叮当(那时候还不叫哆啦A梦)什么的。像我这么不玩游戏的人,小时候也疯狂迷恋小霸王的各种游戏,什么超级玛丽、魂斗罗、坦克大战等等等等。当时买的游戏卡现在想来应该都是盗版的吧,动不动就几百合一。好玩的卡一般都会在小伙伴之间来回传,外壳肯定早就不见了,只剩一张绿色的芯片,插进机器里没反应的时候,还要哈两口气再碰碰运气。当然了,除了动漫和游戏,每个小男孩的成长过程中,都少不了一些日本老师的启蒙教育(咳咳)。
宫崎骏
我是大学的时候,才看了《天空之城》,才知道了宫崎骏,知道了吉卜力工作室。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看到那座漂浮在空中的城堡时,内心按耐不住的好奇和遐想。我很快把吉卜力的动画全都补了一遍,到现在还时不时会打开来看一下。我喜欢他们的画风、配色、温暖的情节和美妙的音乐。在他们构建的一个个奇异世界里,能让人忘掉烦恼,回到童年,重新相信世界的美好。写到这里的时候,我随便找的歌单里居然播起宫崎骏的御用配乐大师——久石让的《SUMMER》,真是应景啊。
我这个博客的LOGO里面那两只小眼睛就是源自《龙猫》和《千与千寻》里的小煤球,我大学的书包上也一直挂着一只。这次在吉卜力美术馆里终于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正版公仔,竟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,果断带了一只回家。关于这个美术馆,我在后面的行程里会说到。我在2014年的《一些电影/第贰弹》中,重点推荐了《天空之城》、《魔女宅急便》和《龙猫》,更多溢美之词请移步这篇文章。
影视
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日剧应该是反町隆史的《GTO麻辣教师》,说的是一个小混混当老师的故事,非常过瘾。后来,特别是这几年我看了很多日本电影和日剧,如果只推荐一部的话,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电影《哪啊哪啊神去村》,我在2015年的《一些电影/第叁辑》里已经强烈推荐过了。今年的电影推荐还没写,如果不出意外,《摄影机不要停》会是日本电影里的TOP 1。
因为刚看完日本悬疑剧《轮到你了》,以至于我第一次坐上日本地铁,看到形形色色的日本人,总觉得他们各怀鬼胎,其中肯定有人是狼,哈哈哈。这次到了镰仓,还特地去了长泽雅美的《海街日记》取景地逛了一圈,也算是圣地巡礼了吧。
音乐
我本来以为日本音乐对我几乎没有影响,能想起来的只有一个酒井法子。可是我错了,以前很多耳熟能详的港台经典歌曲,都是用日文歌改词翻唱的,比如《红日》、《漫步人知路》、《盛夏的果实》、《让我欢喜让我忧》等等等等。特别是我最爱的学友哥,竟然翻唱了几十首,比如《一路上有你》、《遥远的她》、《月半弯》等。原来我这些年在KTV里唱的都是日本人的歌,这文化渗透真是防不胜防啊。
无印良品
第一次听到“无印良品”的时候,指的是光良和品冠这个组合,后来才听说是个日本牌子。以前深圳只有一两家实体店,而且只卖一些日常家居用品和文具类,后来才有了衣服和零食什么的。我非常喜欢他们的设计风格,简洁干净,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设计,甚至品牌标志都没有,所谓“无印”,在简单的同时又做出舒适的品质感,也就是他们所倡导的“平实好用”。这样高超的设计水准,仰赖于原研哉、深泽直人等一众设计大师的加持。有段时间我想买什么东西,都会先去无印良品看看有没有。周末没什么事,也会去无印良品随便逛逛。
很多人诟病无印良品在日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杂货品牌,在国内却定价那么高。除去营销上的策略,我觉得是因为我国大众对好的设计有越来越高的需求,而同类的国产货品又无法提供,所以只能高价购买。这个我能理解,而且非常支持,我坚持认为消费者应该为好的设计付更多的钱。等到哪天我们的大众货品也都有了及格以上的设计水准了,那无印良品的优势自然就没有了,价格自然也就下去了。现在我们国内也有了一些模仿这种日系风格的品牌,我觉得是好事,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不丢人,但是要学习方法,不能一味地抄袭。
优衣库
说到无印良品就不得不说优衣库了。那几天在日本,我惊讶地发现我身上穿的、带去换的衣服,包括内裤和袜子,几乎都是优衣库的,原来它已经占领了我整个衣柜了。我确实想不到拒绝它的理由,便宜、简单、舒适、合身、好看、没LOGO。我还惊讶地发现,原来我的眼镜、背包、相机都是日本牌子,日货已经渗透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。如果又发起抵制日货的话,我应该会很危险。
设计
前面说了那么多设计,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档NHK的节目《啊!设计》。这档节目虽然是面向儿童,但我觉得对成年观众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。作为一档设计类的节目,它没有那些深奥装逼的词汇、云里雾里的概念什么的,就是从一个小孩最直观的角度,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讲述设计是什么,为什么生活中需要设计。
这个节目每一集都制作精良,内容非常有趣。比如有一集,他们抛出疑问:为什么座机的电话线是卷的呢?好吧,那就把它变成直的吧。变直之后线又不够长了。那能不能把线拉长呢?好了,变长了。可是长长的线又很碍事。能不能把它变成弹簧或橡皮筋那样,想拉长的时候就长,想短的时候就短呢?恩,那就把它卷起来吧。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电话线一模一样了呢?这是为什么电话线是卷的的原因了,小朋友们,听懂了吗?每一集的后半部分都会邀请一位重量级的设计师来亲身讲述,其中就包括我上面提到的原研哉和深泽直人等大师。
我当时看的是台湾公视译制的前20集,现在日本已经播出超过100集了。想想看,日本的设计水平在这么高的情况下,他们的小孩是看着这样优质的节目长大的,未来他们对设计的理解该比我们高出多少个维度啊,真是让人既羡慕又难受。
同样让我很难受的,还有2016年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的《东京八分钟》。从宣传片一开始,马上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美学功底和沉淀。抛除国仇家恨,就单纯作为一个美学爱好者来说,我认为这八分钟是顶级的视觉盛宴。虽然画面上有我们熟悉超级玛丽、大空翼什么的,但就是有一种距离感,一种永远追不上的距离感。
既然说到奥运会了,顺便提一嘴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,瓷娃娃——福原爱。我小时候很喜欢打乒乓球,所以很早就知道她了,她应该是第一个让我有好感的日本人了,也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中国网友黑过的日本人了吧?推荐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《福原爱: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》,好看。
摄影
玩摄影之后看了大量的摄影作品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日本的摄影师,这里推荐我比较偏爱的三位:滨田英明、上田义彦、荒木经惟。
所以说,我对日本这个国家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,特别想去看看。正好十一假期到了,那就去转转呗。我本来是计划东京+京都,呆个七天左右,后面发现行程太赶了,就决定这次只在东京周边逛逛。先是买机票和订酒店,价格比想象中要便宜一些。接着制定行程,查看各种攻略,毕竟一个人第一次出国,还是要谨慎一点。
得益于之前细致的准备,我一下飞机,就顺利在柜台取到了前往市区的电铁车票和地铁三日票,而且假装非常熟练地在机器上购买了西瓜卡。往后三天,我基本都按照之前制定的路线,去到了所有标注的地方,并且超额完成。这次最大的遗憾是带去的相机镜头不够广,很多时候只能用手机直接拍,所以后面有一些照片的像素比较低,我后期已经尽力了。
好了,下面开始说说我这几天在日本东京的一些见闻吧。还是那句话,纯粹是一个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走马观花的所见所感,不可能代表东京或者日本的全貌。
出行
东京走路是靠左行走,手扶电梯是右行左立,刚好跟深圳完全相反。路上红绿灯超多,跟台北一样,一些短短两步路的路口,也有红绿灯。像这样的路口,就会有人闯红灯,说好的日本人守规矩呢?我在涩谷街头还看到有人随地吐痰,虽然只看到一次,但足以破灭某些人对日本的神化。
有天晚上,我在路上看到一个穿着西装的老头,应该是刚下班,还喝了点酒,领带已歪了的那种。他走到巴士站的时候,巴士正好关了门准备走,他急得直喊并挥舞着公文包。然而巴士司机看都不看一眼,开走了。老头这时喊了一句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日语“八嘎呀路”。哎呀,在电视上看了那么多年,终于听到一句原汁原味的了,哈哈哈。
东京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,靠谷歌地图就能随便逛,完全不用打车。坐地铁用三日券,JR或其他电车、巴士就用西瓜卡,非常方便。几乎每个站都不止一条线路经过,所以进站后要仔细跟着指示牌去到要搭乘的那条线。同一辆车有时停靠的站还不太一样,站台会有屏幕显示几点几分到站的车是属于普通、快速、特急什么的,车身上也会标明,其实也很好区分。车站和车厢内的指示牌、广播都会有日文和英文,大部分有中文,小部分还有韩文,所以理解起来没什么难度。东京的车真的非常准时,说几点到就几点到,我特意留意了一下,最多不会超过一分钟。更让我惊讶的是,一些巴士站的站牌上居然印着时刻表,是印出来的,不是实时滚动的屏幕,这就有点厉害了,难道他们不塞车的吗?
第一次进到日本的地铁车厢内,马上就有一种置身于日剧中的感觉。对面一个西装革履的大叔笔直坐着,一动不动地刷着手机。一个妈妈带着小孩进来坐下,小孩背着日本那种硬硬的书包,头上戴着非常典型的那种小黄帽。几个穿着正装打着领带的上班族在车厢里站着聊天,年纪比较大的那位一直在说,旁边一个看似初入职场的小女生就一直在点头假笑附和着。真的太日本了。
日本的车厢里,无论地铁、电车还是巴士,都跟深圳一样,所有人都在滑手机,也有聊天的,不过总体音量不大。打电话的就完全没有,应该是禁止的。车厢内我见过给带孩子的妈妈让座的,但给老人让座的倒一次都没有,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。
有一次我坐地铁要到新宿,广播提示下一站是新宿,过一会车慢慢停下来了,我很自然地认为到站了,就站起来准备出去,跟我一起站起来的还有几个中国人。在座的日本人都奇怪地看着我们,因为车门并没有打开,站台也根本还没到,车子居然继续发动前进。这是什么鬼?为什么没有到站车会停下来?而且其他日本人都知道这件事,就我们不知道。场面瞬时变得很尴尬,僵持了一下之后我还是坐下了,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。
无障碍出行
有一次在地铁上,感觉旁边有个人一直盯着我看。我转过头去,发现是个盲人,他眼睛里完全没有光,手里还拿着一根盲杖。他一个人出行,到站了就顺着人潮走出去,一位要上车的大妈看到他是盲人,就馋了他一把。
就日本的公共设施来说,我完全相信一个盲人能够独自出行。就拿公共厕所来说,一般都有一间超大的无障碍隔间,目测起码能容纳两部轮椅,里面各种辅助功能齐全,小便斗的第一个,一定是有扶手的。其他的盲道和随处可见的盲文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。
日本人
日本人给我的第一感觉,就是很有礼貌。不管他装得辛不辛苦吧,反正展现出来的就是客客气气,各种微笑点头,生怕别人有一丁点不满意。
刚下飞机的时候,在一个柜台前面,一个中国女生估计是中介给她买的票不对,兑换不了,她打着电话大声地斥责对方。柜台那个长得很像矢野浩二的小哥,一脸尴尬而为难地陪笑着,仿佛自己闯了祸一般。接着那个女生对电话那头说:“你自己跟他说吧。”然后就把电话甩给柜台。柜台小哥立马站起来,弯着腰,低着头,双手恨不得举过头顶接过电话,然后开始小声地:“hai hai hai…”那个毕恭毕敬的样子,我是服气的。
有一次在电梯里,我和一个大哥并列站着,楼层到了,他笑着把手摆向门口,示意请我先走。之前好几次在电梯里都是这样,这次我决定杠一下。我也做一样的手势,示意您先您先。他也不甘示弱,腰更弯了,意思是不不不,还是您先。几个来回之后,场面异常诡异,好吧,我认输行了吧。
日本人总体而言,形象、气质和仪态都是很好的,也很会穿搭,衣服质地良好,剪裁讲究。年轻人不说,就连老头老太太也都把自己收拾得有模有样,非常精神。女生普遍都很会化妆,特别是很爱眼线,那个妆容一看就很日本。虽说中国人和日本人长得像,但在人群中其实一眼就能区分开来。当然,在地铁上穿着邋遢,浑身汗味的日本屌丝也是有的。
表参道是一条两边都开满名牌店的路,我看到一个穿着和服中年女性,站在一栋小楼的铁门前,优雅地站着低头看手机,旁边放着一个行李箱,好像要盛装远行一样。整个画面优雅得像一张电影海报,我真后悔没有把这一幕拍下来。
日本的年轻妈妈们都喜欢骑单车带孩子,孩子的座椅是那种类似汽车的儿童座椅,看着就很舒服的样子。妈妈们大都妆容精致,而且是瘦的,依然是少女感十足,这得多辛苦才能一直维持这个状态啊。在电车上看到这么一家子,爸爸是个壮硕的型男,看着就像体育明星那种,妈妈是个漂亮又有气质的女生,大概像绫濑遥那个样子。爸爸手里推着空的婴儿车,妈妈手里抱着一个婴儿,旁边还站在一大一小两个女儿。女孩们时而小声地玩闹,时而拉拉婴儿的小手。大女儿把手握在栏杆上,妈妈用手指轻轻碰她,她马上松开,然后又握住,妈妈又过来碰她。小儿女也想玩,也把手握在栏杆上,妈妈整个手掌把她的小手握住,小女儿笑着挣脱开,妈妈始终微笑地看着她们。爸爸和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互相看着对方,细声细语地笑着说,仿佛一对新婚夫妇。我不敢断定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,但那一幕确实挺美好的。
中国游客
刚到成田机场,看到摆放旅游指南的架子上,简体中文版和繁体中文版都已经被拿空了,可见来日本玩的中国人肯定很多。去到一些比较有名的景点,听到的都是普通话,但大家普遍素质还挺高的,并没有以前网络上说的那些不文明现象。整个镰仓,差不多都让中国人包下来了。镰仓高校往海边那个路口简直人山人海,除了游客之外,最多的就是摄影师带着穿着水手服的模特,感觉不去那里拍一套,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自己是拍人像的。
在浅草寺看到穿浴衣的大多都是中国妹子,好几次举起相机准备拍的时候,发现是中国人。我是来拍日本的风土人情的,结果拍了一堆中国人回去算怎么回事。
房子
我在东京喜欢走街串巷,经常在房子之间穿梭。东京的房子或者工作室都是独栋的比较多,而且风格各有特点,新的旧的,基本都有花花草草,都挺好看的。
有一天中午,在一条完全没人的小路上,一个穿着朴素、长像甜美的小姐姐骑着单车从巷口拐出来,当时正好大逆光,感觉就像岩井俊二的电影情节一般,然而,我又来不及举起相机。
住宿
因为一个人出行,又是去东京,所以我一开始就决定一定要住胶囊旅馆。最后选了一家比较便宜的太空舱旅馆。去到之后,环境跟图片上几乎一模一样,黑色的基调,简洁干净,昏黄的灯光,还有淡淡的柠檬香。这里是一人一间小小的舱房,房内不能吃东西,不能打电话,电视也是连着耳机线的,总之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,要做这些事,都要到八楼大堂里,那里有沙发、电视、吧台、餐桌、免费饮料什么的,澡堂也是在那一层。这种规定对于喜欢安静的我来说,简直就是福音。
果然,整个舱房区就像图书馆一样安静,睡觉特别舒服。舱房内每天都会准备新的洗漱用品和一套干净的睡衣,布料舒服,款式也好看。逛完一天回到旅馆,最舒服的事就是洗澡。那里有个日式的大澡堂,不过我还是喜欢直接淋浴。换上宽松的睡衣后,到大堂喝一杯冻柠檬水,看着窗外东京街头的车水马龙,这一天的疲惫算是消了一大半了。乘电梯下楼,门一开就是舱区的大门,卡一刷,舱门横向移开,略带未来科技感的舱区就在眼前,特别像《逃出克隆岛》或《黑镜》里的情节。
吃饭
跟以前出去旅游一样,我吃饭很随便。一来是对食物没多大兴趣,二来作为游客不知道哪里好吃,感觉很可能会被坑。东京的7-11和全家遍地都是,我一般都是在里面买了面包饮料什么的,然后找个公园或者路边能坐的地方坐着吃。东京这种公共地方真的太多了,很多日本人也跟我一样,一个人在那里吃午餐,吃完就走,谁也不打扰谁,挺好的,很日剧。
在旅馆附近吃了一次拉面,桌子是那种长条环绕着厨师的,类似《深夜食堂》那种。点餐是在入门的机器上自己点,我自然是不懂啦,老板很热心地帮我点了。面怎么说呢,汤很浓,其他的都很正常,跟深圳没啥区别。
垃圾
日本的垃圾分类要求近乎苛刻,从他们的影视作品里早已得知,以至于我每次要扔垃圾都战战兢兢,反复阅读垃圾桶上的图示。东京街头的垃圾桶非常少,而且分配相当不均,很多时候我都是把垃圾放包里,回到旅馆才扔。便利店也是可以回收垃圾的,不过我只拿过空瓶子给他们,不知道其他垃圾收不收。
有一次在麦当劳,我吃完把餐盘拿到回收柜,按照图示把饮料倒掉,塑料、纸什么的分开扔好,剩下吃剩的面包死活没看到怎么扔,站在那里研究了好久。最后问了一个路过的老奶奶,老奶奶也看了一下,表示自己也不知道,她让我等一下,她去问店员。然后店员过来招呼我说,拿给她就好了。难道说在日本吃麦当劳,吃剩的东西是没办法直接扔掉的?是要交给店员的?没有很懂。
厕所
东京的厕所,上面也说到了,基本都有超大的无障碍隔间,总体也比较干净。像新宿站这种恨不得几百条线通过的大站,它的厕所居然是不臭的,并且东京大部分公共厕所都是不臭的,也没看到清洁人员,这确实很神奇。
特别要介绍一下我那个旅馆的厕所,简直让我流连忘返。进入洗手间,扑鼻而来的是香味,左边是厕所入口,右边是盥洗区。进厕所前,要换上门口提供的拖鞋,进入之后才是一排隔间。隔间里面是暗的,推门进去的一瞬间,一束昏黄的灯光开启,缓缓地聚焦照射在位于正中央的洁白陶瓷马桶上。这个附着各种按钮的马桶,仿佛是这个宽敞的空间内的一件展品,此时我应该做的是围绕着它端详欣赏,而不是一屁股坐下去。然而,我坐下去之后,马桶圈居然是暖的,有一种突然被照顾到的感觉,此时温暖的可不仅仅是屁股,还有我整个奔波疲累的心灵啊朋友们。还有那个冲洗功能,当温暖的水柱缓缓冲上来的时候,我的眼泪差点流出来,菊花君跟了我这么久,从未被如此细致地呵护过,那温柔的水柱仿佛在对它说,你值得被温柔对待。手边的按钮还包括音乐、消毒、除臭等。不得不说,智能马桶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,日本人把如厕这件事想得如此周到,真的不得不服。之前有新闻说日本人喜欢在厕所里吃饭,这下我信了,这环境有什么不能做的,睡觉都行啦。
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
因为对宫崎骏老爷子和吉卜力工作室的喜爱,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是我这趟行程里最期待去到的地方,简介上那句“大家一起来当个迷路的孩子吧”简直就是在对我说的。我提前一个多月就预订了票,因为人数较多,几周后我才被通知确认抽到了票。
从车站一路走过来,直到看到亭子里站着的龙猫和耳边越来越多的普通话,我就知道,地方到了。入馆的游客分时间段进场,想必是为了控制馆内的人数吧。进去之后,坦白说,我已经忘了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了,因为我已经懵了,这个宫崎骏动画爱好者的天堂,太震撼了。手册上是这样说的:“开启大门踏入一步,眼前是不可思议的世界。在迷宫般的馆内,没有指定参观路线。请任意徜徉,探寻各式各样有趣及美丽的事物。”只能说,这段话描述得很正确。
我顺着一条狭窄的楼梯上到天台,在凌乱的花草丛中,《天空之城》里的机械兵就站在那里,就跟那天帕克和希达初次到访时看到的一样。我在馆内的放映厅看了一部动画短片,关于一只毛毛虫和小蜻蜓的故事。我看到了老爷子的手稿,也买到了我最爱煤球公仔,收获满满。由于馆内不能拍照,我也无法一一描述,肯定也说不全,还是要过来亲身体验一下才能感受到那种震撼。
除了吉卜力美术馆,我还去了森美术馆和根津美术馆,都离我住的地方不远。根津美术馆里有大量的中国文物,入门的一楼陈列的全都是中国古代的佛头,哎,心理确实不是滋味。
回程
这次规划行程的时候查的最多的反而是“半夜凌晨怎么从香港机场回到深圳?”因为飞机半夜才到达,加上香港又乱,实在有点担忧。不过到了之后发现还好,还是有直达皇岗口岸的大巴和商务车的,只是听售票大姐说市区已经“乱晒笼”了,还好这条路没事。
好了,这趟旅程零零散散的见闻算是说完了。总的来说东京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,自由行难度极低,小学英语水平畅游几天没问题,亲测可行。日本我应该还会再去的,下一站京都。